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面试辅导 > 面试指导 > 正文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必备之统计局

2013-03-02 14:52:36 字号: | | 【 打印 】
  为了让同学们把备考过程中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在考场上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chinagwyw.org/)在考前倾注智慧和心血,预测面试复习内容,供考生参考:
  一、社会管理
  【政策精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热点链接】
  上海“毒校服”事件
  2013年2月16日,上海市质监局对上海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让人有些意外,在抽检的22批次产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大部分企业的问题是纤维含量标注不符,PH值检验不合格等问题,但一家叫做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冬季校服却被检出致癌物质芳香胺。
  热点解析
  尽管部分校服生产厂家被立案调查,但是这样的校服质量现状让人揪心,问题校服企业为何一再上黑榜值得追问,如何确保学生穿上环保舒适的校服,无疑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统一购买校服并非硬性规定。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得向学生收费统一购买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不得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卧具。尽管有补充规定说,城市学校可以在经济允许与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购买校服。但是学校统一购买校服在理由上仍不充分。如果校服质量不过关,甚至存在致癌威胁,那买校服岂不是为了面子伤身子?
  应该承认,统一校服在提升学校形象,特别是举办大型活动方面,确实也有它的好处。再加上大部分上海家庭具备统一校服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校服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家长可以接受统一购买校服的安排。
  但是,家长与孩子肯定不欢迎毒校服。质监部门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公布校服抽查结果,家长难免会心里打鼓,一来担心毒校服影响孩子健康,二来怀疑毒校服背后有猫腻。比如,毒校服招标采购有腐败嫌疑,有人吃了回扣,才导致校服质量没有保证。当然,猜测归猜测,要消除家长疑问,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自证清白,公开校服招标采购程序与招标价格,证实没有采购毒校服,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看看毒校服招标采购程序是否合法,认真核算校服生产成本,确定校服的性价比。
  如果校服招标采购程序本身不合法,或者校服招标购买存在腐败空间造成毒校服问题,自然应该从法律层面来矫正。而且在我看来,让校服招标购买程序放在阳光下暴晒也很重要。校服并非政府免费提供,它需要家长掏腰包,校服穿在孩子身上,学生与家长在校服面料选择、设计方面就应该拥有话语权。质监部门则要严把质量关。教育部门与学校应该事先征求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如果教育部门与学校公开招标、购买方案,拿几个样品展示出来,征求学生与家长的意见,让老师、学生试穿一下,邀请家长参与监督,不仅不会出现毒校服的尴尬,家长与孩子对校服也会感到满意。

  二、学有所教
  【政策精要】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就教育问题做了一下阐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从师技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热点链接】
  8年内103所学院变大学,高校频频改名为哪般
  日前,一位广州市政协委员在2013年广州市两会上透露,广州医学院将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无独有偶,不久前,扬州大学12个本科专业更名成功。一时间,中国高校改名再次成为当下的新闻热点。人民日报记者对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4年至今的高校更名通知做了粗略统计,8年多来共有322所高校更名,其中从“学院”改为“大学”的有103所。
  热点解析
  在高校“更名热”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的期许是高校争相改名的重要推手之一。本科高校争着改名起源于普罗大众对“大学”和“学院”的分级意识,一句“希望我本科毕业那年,不要再被误会是专科生了!”道出了千千万万就读本科“学院”学子的心声。在中国,本科院校大部分命名为“大学”,而叫“学院”的更多是专科院校。因此,不少本科学生只因就读的高校名字中有“学院”二字而被误以为是大专生。
  第二,政府教育资源投放、学校硬件建设、学科设置以及招生宣传等一系列“甜头”是高校争相改名的另一大原因。更名关系到学校级别、层次和待遇等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利益驱动。在我国,高校级别越高,在招生机制、政府行政拨款等方面就会获得更多资源,这从外部迫使了某些高校把更多精力花在改名上面。
  第三,过度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制度和缺乏公平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是高校改名的更深层次原因。考大学,家长孩子首先看学校是不是985、211,是在一本还是二本招生,而不是根据学科特点、办学特色选学校,前者掺杂了很多行政化因素,而后者才是专业指标。这么一来,学校不得不改名,有些学校一改名,招生情况立刻见好。
  实际上,我们应理性看待高校改名热,高校办学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从名字上为自身发展“添把火”,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只不过,中国高校“改名热”现象中呈现出了盲目性,很多很有特色的学校一改名,反倒泛泛化,所以,高校改名应该保留学校特色。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必备之财政监察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