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辽宁 > 申论辅导 > 真题 > 正文

2008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3-03-12 19:13:35 字号: | | 【 打印 】
  在2008年9月6日刚刚考完的2008年辽宁省公务员的申论真题,内容可能有极少量的遗漏,顺序可能有前后颠倒,但主要的内容保证非常全,希望能给大家以参考。
  一、反映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超过150字。(20分)
  二、针对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400字(30分)
  三、自拟题目,进行论述,不少于800字(50分)
  给定材料:
  从2003年至2007年,仅山东省就有共206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中国。这种“非正常撤离”对中国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以政绩为导向”的对外招商引资政策敲响了警钟,引发我们对政策导向变革的反思。
  人们往往都将这类经常忙于“搬迁”的企业称之为“候鸟企业”。
  这些“候鸟企业”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急迫需要,追逐优惠政策、资源而投资设立,待优惠政策期限临近就像候鸟一样迁走,哪里有优惠政策就飞向哪里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纷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之近年来GDP及招商引资骤然成为评价地方政府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追求任期内(一般为5年)经济指标好看、政绩数字增长几乎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主管官员的所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在短期内出经济业绩,地方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动用人员和条件、给出各色优惠便利招商引资。由于一定时间内资金的供给相对稳定而众多地方竞相招引,招商引资的难度不断加大。强烈的政绩压力和冲动、相对宽松的行政环境、缺乏足够监督约束的权力、较多的资源掌控支配促使地方政府拉开了一场遍布全国、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招商引资优惠比拼竞赛”。
  正是因为各地政府为招到商、引到资而竞相“讨好”商资,给出了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优惠政策,且相互攀比、你无我有、你有我多,诱使、驱导投资商投政府、官员之所好,纷纷利用优惠政策进行投资(或实或虚)。而限于国家法规和社会关注,除了那些一次性交易优惠外,对招商引资开出的优惠政策基本上都有一个期限。
  因此,相当部分的投资企业就充分享用期限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待优惠政策期结束后又得到异地优惠暗示,就毫不迟疑地纷纷外迁,因为新的优惠收益大于搬迁成本。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后,一国要素成本将会相对快速地上升,国际资本也将随之不断转移到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与地区。这种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兴盛或衰退,以及某一国家内部各种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雁行”形态,最佳的例子正是二战后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及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竞争力变弱的生产技术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而到了八十年代,在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纷纷转移到中国内地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各国。
  二十年过去了,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的中国在未来几年里也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在鞋帽、服装、玩具、日用品上的“中国制造”标签很可能将越来越多地变成“越南制造”或“柬埔寨制造”。
  这一轮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外资转移,或者更严格地说,低端外资项目外迁的现象,从更大的范围看,反映的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正在加速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产业转移浪潮。
  更多的“韩资企业逃逸”事件正在胶州、青岛、烟台等地方发生,韩资企业密集的青岛市城阳区和胶州市更是“重灾区”。
  由于引入的韩资企业往往是规模很小,对环境的污染却很严重。在当下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上述韩资企业无法容身。
  “韩国人总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诚信,我也忘记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合同。”战元群说,“但就是因为这样,我放松了警惕。”而一个更大的韩资客户——“青岛丰广工艺品公司”从2006年的9月份到2007年的2月份,累计欠其贷款达68万多元。目前,战元群的客户中已经有4家韩国企业“不辞而别”了。
  “我对韩资企业是既爱又恨。”战元群说,不过,他仍然不得不跟韩资企业合作,毕竟还是韩资企业的订单多。而且因为地理原因,他们这个地方韩企比较集中。目前他的工厂每月会接到80万元左右的订单,其中80%以上都是来自韩资企业的,有时候他们的订单比例会更高。
  “因为与韩资企业没有正式的合同,我们无法去起诉他们,即使起诉了,我看追回来的希望也并不大。”战元群感到十分无助。
  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青岛代表处下设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课长李炳直(韩国人)介绍说,从2000年到2007年间,采取非正常手续撤离青岛的韩资企业有206家,平均每年约25家,其中2007年最多,为80多家。而山东省外经贸部门提供的数据大致相同:青岛市2003年以来共有206家韩资企业采取非正常手续撤离,烟台市2007年有三家,但近几年来的总体数据并不掌握。
  “可是每天都有韩资企业逃逸,仅仅青岛市城阳区逃跑的企业就不止206家,这个数据在不断刷新着历史新高。”工业园区一家企业负责人认为事实远远要比公布的数据更加严重。
  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韩国企业打算把工厂迁到山东省更为内陆的地区,或者是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甚至一部分韩国企业已经前往越南、老挝等国家去考察了。
  “一般工人干上两三年之后,都会离开这个工业园,因为这里的污染很严重,常用的原料氰化物对工人身体的伤害比较厉害。”战元群告诉记者。
  记者从战元群提供的一份标示原料价格的“2007年价格变动表”上看到,2007年以来的原材料成本平均是2005年的两倍以上,像氰化银、硫酸铜和镍类的材料价格已经接近了三倍。
  对于“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中国企业受到更多的损失,一个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如何进行的产业升级”等问题,似乎至今无解。
  据了解,2007年的4月份,一份来自环保部门的停业整顿通知下发到村里。2007年9月份,胶州市的环保部门让区内26家企业在准备开工的时候,锁上了大门。
  “这是因为村民的上访。有人告到了国家环保总局,说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孙告诉记者,当时国家环保总局发文要求山东省处理有关污染的事情,关停的通知由山东省下发到青岛市、胶州市,再到村委会。
  “由于企业停工,现在村里的第三产业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饭馆和零售业已经减少了很多的收入。”孙说,引入的韩资企业规模很小,对环境的污染倒很严重。
  “高家村每年引资的任务是300万~400万元。”孙说,有时候村委会也是没有办法,村干部如果在任期间不能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干满三年任期就要自动离职。孙告诉记者,高家村的电镀工业园是李哥庄镇5个村子里招商引资做得最好的一个,其他几个村子都不行,从来没有听说哪里的村官因为招商好得到升迁的,但因为招不到商而被免职的事情倒是在邻村听到过。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纷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之近年来GDP及招商引资骤然成为评价地方政府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追求任期内(一般为5年)经济指标好看、政绩数字增长几乎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主管官员的所爱。
  青岛地处胶州半岛南部,向来以秀色的风景闻名天下,“青岛制造”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而现在一场灾难似乎正在向它蔓延。当“韩资企业逃逸”惊闻全国以来,青岛也正在被贴上“逃逸之城”的标签。
  2008年春节之后,青岛市政府已经开了多次办公会议,就是要着手减慢韩资企业撤离的速度,降低因为逃逸事件给青岛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岛市外经贸局已经给各地方经贸局下达了任务,要求下属单位管好当地的韩资企业,关注他们的动向。
  “这对各区的外经贸部门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事情。政府缺乏履行和发挥政策效能的法律依据。”知情人士说。
  为此,青岛市政府政策研究室2008年4月份专门成立了针对韩资企业逃逸的课题组。其实类似的课题组早在2006年和2007年就向青岛市政府提交过调研报告,但政策建议的执行力度并不强。
  事实上,非法撤离的韩资企业主要集中在首饰加工、纺织和皮革生产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民币升值、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或多或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工人工资上涨、外企税制改革降低了对外企的优惠程度、控制污染的要求更为严格、生产资料价格高涨等因素,都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上述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成本的变化恰恰最为敏感。
  “如何面对生产成本上升所推动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如何利用外资撤离提高开放质量并推进产业升级,这不仅仅是青岛市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各省市都要面对的问题。”调研报告指出。
  青岛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曾经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提高青岛市对外招商引资质量的对策研究》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书中写道,“在考核批准项目、引进资金数量的同时,逐步把社会效益、投资效益、税收贡献,特别是地方税收贡献也纳入考核内容,增加投资针对性,提高投资项目质量”。
  以韩国企业为主的众多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方面造成了资源青岛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政府的招商成本;另一方面小规模外资企业存在的“候鸟企业”现象比较严重。
  这些外资企业入驻某个区市工业园区一般不自建厂房,主要是租用,以便今后迁徙,等一旦过了优惠期,以假倒闭的形式,将工厂转向另外的市区寻求优惠政策,甚至像城阳、即墨出现了外资企业外逃、欠发工人工资,引发了工人不满。
  此外,还发现青岛市的对外招商隐性成本非常高,在引进外资时“恶性竞争,竞相优惠”所造成的区、市政府之间“鹬蚌相争”、外资企业“渔人得利”的不利局面。
  有一次,青岛市的两个区为了争夺LG的投资项目,双方竟然打起了优惠价格战,而最终获胜方以免土地使用费为代价赢得了LG的投资。
  此前,青岛市所辖地方政府过度追求招商引资的规模业绩,在利用外资的实际操作中,普遍采取了粗放的账上方式,出现了良莠不分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环境污染、电力紧张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而引起区间、市间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青岛市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完成年度引进外资的招商指标,各地区之间,过度给予外商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造成了单位土地外资强度低下、招商成本高,甚至引进不少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并助长了“候鸟外资”的形成,损害了各地区的利益也给今后对外招商引资带来了不利影响。
  有一年,某地区没有完成上级指派的招商引资任务,还有300万元的差额。这时候,时任某地区的区领导找到了某家外资企业,要求他们给注资。可是外资并不想这么做,但是迫于来自政府的压力,只能就范。区领导亲自打电话给银行以及相关年审部门,要求简化审查程序,手续特别畅通。
  “所以,这还会管什么环保不环保,是否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小企业吗?”知情人士说。
  此外,招商考核体系中,境外金融、保险业资金不能纳入实际利用外资考核中,这对于商贸、金融招商引资工作非常不利,实际招商情况在考核中不能充分体现,影响了招商信心。
  在上海、苏州和昆山等城市,为避免以上问题,已经提高了引进外资的门槛,将污染严重、规模小、技术及含量低的外资挡在门外。昆山市政府制定了“三不政策”,即劳动力需求量超过8000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退税额过高的产业,以及高污染产业,一概拒绝。而类似的现象在长三角其他地区,以及珠三角等外商投资密集地区都存在。
  调研报告认为,对外商投资的审核,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引资质量和外资企业效益予以高度关注。
  对外商投资的审核,应设三道门槛:规模门槛、环保门槛和信用门槛。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信用劣迹的外资企业,应加大监管跟踪力度,限制一些不守信用的企业,在青岛所辖的一个市区向另外一个市区的转移。
  “目前,全区有20多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资,占全区已开工投产韩资企业总数的2%左右。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提前介入、措施得当,将各种损失降到了最低。”某区宣传科人士介绍说。
  城阳区目前已经成立了“外资企业清算援助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企业清算和破产工作的领导,引导企业走正常的清算撤资之路。
  这一轮发生在中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外资转移,或者更严格地说,低端外资项目外迁的现象,从更大的范围看,反映的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正在加速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产业转移浪潮。
  潘石屹在他的博客中回忆童年时常做的梦,其中一个场景就是捡菜票,捡到菜票后到食堂买馒头吃,醒来后枕头都被口水打湿了。用经济学需求理论解释,这时他对馒头的需求还是处于“基数效应”,吃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但还远远不够,吃两个也不饱,吃到第三个时也许是刚好吃饱。吃到第四个时效用减弱,吃第五个时效用开始呈现出负的,就是撑着了。当吃馒头不再成为他的第一需求时,这时他的需求就开始转为“序数效应”。就是选择性的需求,吃、穿、用等等,究竟先选择哪一个?则有不同的偏好。中国很多地方经济对投资的需求大概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从最开始的投资饥渴到后来的相对饱和,对资本选择性的需求逐渐显现。在中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招商引资热浪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外资撤离现象也要全面、历史地看。
  真题解读
  题目是传统的老三段论:概括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围绕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考查的主题是经济领域的“招商引资”问题。材料中反映,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充分享有期限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后,一旦新的优惠收益大于搬迁成本,就毫不迟疑的纷纷外迁。人们形象的这种企业称为“候鸟企业”。这种外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现象给中国某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敲响了警钟。同时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总体上看,考生对于经济领域的问题不如社会领域熟悉,但此次申论的题目较为简单,延续传统题型,没有新的变化。只要考生能够把握申论的核心精神,深入、透彻把握材料,作答并不困难。例如材料中专家建议“应该建立一个信用评估系统”,即可经过提炼、加工、延伸、拓展之后作为一条对策加以借鉴。
  作答要求
  1、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
  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要求:条理清楚,表述简明,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超过400字。(30分)
  3、就材料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内容充实,表达准确,不少于800字。(50分)
  参考答案
  1、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近期不少外资企业从我国非正常撤离,给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了损失。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以政绩为导向”的招商引资政策,片面考察引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竞相压低条件吸引外资,助长了外资企业追逐优惠政策的“候鸟现象”,不仅加大了招商成本,损害地方利益,而且导致政策失效前资本撤逃,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收集
  要求:条理清楚,表述简明,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超过400字。(30分)
  招商引资政策必须改变原有过度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变单一的政绩导向为综合考察经济、社会效益、税收贡献和环境影响,并适应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一要改革招商考核体系,以质量为导向,把项目的长期综合效益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加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项目质量;二要提高招商门槛,精选投资项目,拒绝引进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优先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以及金融、保险业等项目,重视那些目前尚属空白或紧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三要发挥外资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职能,建立沟通机制,利用中介组织了解企业情况,管理外资企业;四建立外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分级管理,严格审查其投资信用及资质,慎重选择投资合作对象,防范招商风险;五要完善政府管理体系,设置合理的外资企业清算程序,为企业无害退出创造条件。
  参考范文:馒头吃饱了之后
  回忆童年时常做的梦,其中一个场景就是捡菜票,捡到菜票后到食堂买馒头吃,醒来后枕头都被口水打湿了。用经济学需求理论解释,这时对馒头的需求还是处于“基数效应”,吃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但还远远不够,吃两个也不饱,吃到第三个时也许是刚好吃饱。吃到第四个时效用减弱,吃第五个时效用开始呈现出负的,就是撑着了。当吃馒头不再成为第一需求时,这时需求就开始转为“序数效应”。就是选择性的需求,吃、穿、用等等,究竟先选择哪一个?则有不同的偏好。中国很多地方经济对投资的需求大概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从最开始的投资饥渴到后来的相对饱和,对资本选择性的需求逐渐显现。在中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招商引资热浪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外资撤离现象也要全面、历史地看。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自身积累型的,一种是外来投资型的。自身积累型的过程会比较长,速度慢,一步一步走过来,是一种内生型的经济增长。而外来投资型的经济增长会比较快,说来就来了,可以将过程省去。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外来资本就会撤资,对本地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新中国经济增长历史中,前十年可以说是外来投资型的增长,主要是前苏联的大批援建项目,这一时期的外来援建项目为中国打下了初步的现代工业基础,后来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国家关系急速恶化,前苏联停止援助,加上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中国经济一度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而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自我积累时期,到文革期间,我国领导人曾宣布,中国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但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据当时搞外贸的人士后来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汇奇缺,出国人员如果想带20美元的话都得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可见中国当时对外汇的稀缺程度。而这种状态也就为后来改革开放出现的招商引资热潮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后,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招商引资,中国很快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来资金的注入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07年,仅54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就达到52840.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629亿元,出口创汇1878.9亿美元,实现净利润2733.9亿元。招商引资的效果虽然如此显着,但如果想要保持本地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招商引资层面上。
  在外来资本大批注入的同时,资金流入国家或地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培养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也就是要以外来资金为启动资金,最终形成自身经济实体的增长;二是提高本地区的商业环境,从前期依靠低价土地、廉价劳动力、优惠税收吸引外资,到依靠全面配套的产业链、优势的物流、交通、通讯体系、高素质的劳动力来吸引外资。三是对外资实行有选择的需求,引进真正对提高本地区经济竞争力有意义的资金项目。如果这些工作能够做到位,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就有了长远的保证,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如果仅是为了政绩指标,靠收地租厂租过日子,为外资跑龙套赚小钱,一旦情况有变,则可能又会重做潘石屹“捡菜票买馒头”的梦魇了。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