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江苏 > 公考资讯 > 正文

“如何应对记者”2016年江苏省考题也可以考考在职公务员

2016-05-16 10:07:06 字号: | | 【 打印 】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了解到:2016年江苏省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近日揭幕,其中有一道试题是:如何应对记者?比如说,假设你是一名街道工作人员,负责某下水管道工程,结果下水道堵了,群众认为你工作没做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你怎么应答?
  如何应对记者?全省两万余考生都回答了这个考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时下媒体的监督作用得到强化,政治透明度提高,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干部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因为应对得好,事关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形象、社会稳定、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矛盾的转化,有利于弥补工作中的错失;而应对不妥,则会促使事态扩大,导致有关部门更大的被动。江苏省面试录用公务员出了一个好题目。
  一名考生对这个考题写道:“我的回答是,先跟群众道歉,承认这是我们的责任,先作出及时补救的承诺。记者走了之后,要向领导汇报,真正落实到工作上,自己下去做补救工作。”这个回答是正确的。由此联想到“如何应对记者”这道试题,也可以考考在职的公务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干部对这道试题的回答,是不及格的。
  一名官员说,政府部门遭遇质疑时,应该死扛着不回应,虽然会挨骂,可是,热点几天就过去了,再大的丑闻和疑点,媒体和公众也很快会遗忘。这种死扛着的态度,或表现为一问三不知,或采取无可奉告的态度。但是,你不回应,不等于问题不存在。出了事不回应,过了一段时期,热点可能会冷却,但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热点过几天会冷却,这是媒体的弱点,但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个舆论传播规律,就是丑闻的记忆效应。媒体和读者是不会轻易遗忘丑闻的。正好相反,记忆效应是长时期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丑闻可以暂时回避追问,但回避不了丑闻的发酵。时间拖得越长,发酵越厉害,丑闻越臭。许多事实证明:死扛最后是扛不过去的。你扛得过初一,扛不过十五,扛得过十五,扛不过下个月的初一。日积月累,只会导致矛盾越来越尖锐。你带着“让媒体闭嘴”、“让热点自然降温”等心态和记者去打交道,只会使官方与媒体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对记者的质疑采取“死扛着”的态度,此是下策。
  第二种办法是把应对变成应付,旁顾左右而言他,找出各种理由加以解释,或推卸责任,或指鹿为马,或诿过于人,或好踢皮球。应对记者变成耍嘴皮子,这也是要不得的。应付可以掩盖错失于一时,同样不能捂瞒于永久。“越在乎,越失去”的墨菲定律一样适用于欺瞒百姓的官员。越在乎、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跟媒体打交道确实要有点技巧,回答要讲究分寸,但如果本着说谎、愚民的心态去应付记者,结果只会把小事化成大事,引起公众的进一步的不满。
  第三种办法是口头承诺,拖着不办,开一张空头支票,把记者打发走了事。这同样是当官不作为的一种表现。承诺比掩饰要好,但你既已作出承诺,就要迅速兑现你的承诺。整改的最好的方式是用行动改正失误。拖着不办是把应对变成应付的另一种巧妙手法,但它不久就露出了不办的马脚。拖着不办和指鹿为马殊途同归。问题的推进和及时解决,才是真正的舆论“引导”。公务员要正确面对记者。赵启正同志在《新时期公务员该怎样应对记者》一文中说得好:“他们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敌人。他是媒体人,是你的挑战者。”如何应对记者?最要紧的是及时发声,实事求是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第一责任人,应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快速发布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证据和做得不够的信息公开。我们要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公众认可的逻辑、有公信力的方式去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不是玩弄转移视线的花招和让人闭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两点,应当是“如何应对记者”的重要指导思想。媒体和官方需要坦诚的沟通与合作,实话实说是最好的应对策略。惟有坦诚地公开和沟通,才是官方和媒体相处的最好的办法。而对新闻媒体来说,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两者均不可或缺。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