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河南 > 常识辅导 > 其他 > 正文

2012河南特岗教师:教育学基础知识(一)

2013-06-18 15:17:22 字号: | | 【 打印 】
  2012年河南特岗教师于7月25日正式启动,现阶段(7月25日至7月31日)处于报考阶段,笔试时间为8月8日,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现河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chinagwyw.org/henan/)特汇总2012河南特岗教师考试专题,汇总相关咨询你以便考生参考,考生可添加收藏本站,关注更新信息。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而流传。)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
  杜威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4.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赞科夫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原则。
  (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了和谐教育主张。
  (三)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源于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可能各不相同。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四)教育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教育)和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改革教育目的――双重教育目的;改革教育内容――增加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改革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普遍采用;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教育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由共产党统一领导;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手段。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1.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爱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环境决定论”也是错误的。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是大环境的一部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作用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而机械地实现。同时,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可以说,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而展开。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务员教材中心:2013年河南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火热销售中

关键词: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